孙氏宗祠坐落在晋安区鼓山镇远东村(旧为凤洋境),始建于明末清初,坐南朝北,面积663平方米,建筑面积600平方米。为三进两天井,系砖木结构,硬山顶。二进为祭祀厅,后厅为神龛,三进辟为办公室和贮藏室。前右边有一棵绿阴蔽地的古榕,为市二级保护的名木古树,礼堂左还有一座古厝。
孙氏宗祠坐落在晋安区鼓山镇远东村(旧为凤洋境),始建于明末清初,坐南朝北,面积663平方米,建筑面积600平方米。为三进两天井,系砖木结构,硬山顶。二进为祭祀厅,后厅为神龛,三进辟为办公室和贮藏室。前右边有一棵绿阴蔽地的古榕,为市二级保护的名木古树,礼堂左还有一座古厝。
站在宗祠大门外,你就会被其壮观的外表所吸引:高高的国公帽状的青砖砌的防火墙,飞檐翘角,富有动感。正中间是石框大门,门上为刻有“孙氏宗祠”的花岗石石匾,两尊石狮雄踞门口,如忠诚的卫士,履行着职责。两边还有侧门,上方分别嵌有“入孝”“出悌”石匾,门边有四块凿有装饰线的墙裙。防火墙的上端还绘有吉祥图案的画,极具艺术性。正厅为“映雪堂”,木构架的梁托上有雕刻精细的龙、虎、莲花、人物等,造型逼真,至今保护完好。祠堂里还有许多寓意深远的对联,如大厅主柱联:“书传映雪富春家声远,垱经九转凤洋世泽长。”形象地描述了孙氏先祖来自浙江富春、先祖惠成公肩扛条石在凤洋(今远洋村)田野里前后转了九回后,确定了孙家田地的历史。如今,这块被称为“九肩垱的石头,被陈列在离这里不远的将军庙前(图二)。大门口的对联是:“孙武兵法十三篇”破楚兴吴平越国,韬略首创;中山革命四十载,和平奋斗救中国,民主先驱。”热情地讴歌了孙氏名人孙武、孙中山。此外,还有“山藏石鼓天开胜境毓人杰;祠坐凤洋江涌清波显地灵”、“兵家伟业荣先世,国父丰功耀后昆”、“族重五伦旌礼义,房分四德继诗书”等,无不蕴含着深刻的内含,读后令人感慨。
据村里的老人回忆,旧时宗祠面积更大,解放前这里曾办过私塾,解放后还办过幼儿园和初小。宗祠原来还有“进士”、“文魁”等牌匾多面,“文革”期间,与字画、族谱等一起被毁,十分可惜,如今只留下两块挂牌匾的木托。
历史上,孙氏宗祠曾多次维修,其中,清道光年间重修一次,民国初和解放初小修两次,2005年为防积水,曾将宗祠的地面填高。虽历经几百年的沧桑,但孙氏宗祠保护完好,文物保护意识强的远洋村人功不可没。
据载,远洋孙氏先祖是《孙子兵法》的作者孙武,其子封为富春侯,封地在今浙江富阳龙门镇,这里是孙权的故里,称“富春孙”。后一支辗转迁徙入闽,开闽始祖孙敏公,为唐御史中丞,后被闽王王审知录用为御史。后代功名累朝不绝,如任周朝御史大夫的孙晓;任南宋谏院右正言的孙狩;孙钦、孙用、孙文锡数任御史,合称“兰台七御”;孙承谟为明万历进士,任嘉兴府崇德县知县,为官清廉,入祀名宦乡贤祠。
据村里的老人说,宋元间,他们的先祖在闽县、侯官县一带,明洪武年间,迁到三山后曹(今福州西湖公园附近),其中一支由省城光禄坊迁东门远洋,还有一支清初以就仓之故迁闽侯新岐。当时,还有部分族亲留在光禄坊。如今,远洋孙氏世系已繁衍15世。省政协委员、福州市政协常委、澳门福州三山(十邑)同乡会会长孙仁坤、全国侨联委员、省政协委员、福州市人大代表孙惠玉等,就是从远洋村走出来的孙氏后代。这些年来,远洋村孙氏后代一直在苦苦寻找光禄坊和闽侯新岐的孙氏后裔,希望能和他们取得联系,渴望能有他们的回应,共叙乡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