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代祭祀文化
发布时间:2022-06-03 10:05:43 点击: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,国家祭祀一直是国家政治权力的象征,而礼官作为司礼的专职官员,担任国家祭祀典礼的策划与主持。
在唐代重文的风气下,文人是组成唐代礼官的主力。在唐朝,宫廷祭祀主要分为祭祀“天神”和“人鬼”。
祭天包括祀圜(yuán)丘、昊天、封禅泰山、祈谷、明堂、雩(yú)祀。
对帝王来说,祭天无疑是所有祭祀中最重要的,是对天地侍奉、享献的仪式。
圜丘是皇帝举行冬至祭天大典的场所,又称祭天坛。
北京天坛只有三层,而圜丘有四层,周边用来登顶的阶梯叫做“陛”,有12个,又称“十二辰”,暗指天上的十二方位,皇帝则是从正南方最宽最长的“午陛”登顶。
大唐皇帝从大明宫南下,达到圜丘,一步步从“午陛”走上坛顶,皇帝的面前是“昊天上帝”的牌位,手上捧着献给上天的贡品。坛上的每一阶都站着礼部官员,是为了祭祀与他们位置所对应的28星宿。
帝王为了抬高自己的地位,表明君权神授,通常会把开国皇帝皇后与天神地祗一起祭祀。
在君权神授的思想下普遍的认知里认为泰山最高,距天最近,于是皇帝一般选择去泰山接受天命。
在泰山上筑土为坛,祭天叫“封”,于是称之为“封泰山”为的就是报天之功,而泰山下的那些小山,如粱父山、云云山等,在这上面辟场祭地,称为“禅”。
“封”报天,“禅”自然是报地,封禅有易姓而封,也有盛世而封,可想而知其所花费的人力物力财力之巨大,也因为封泰山如此的劳民伤财,贞观中时期才会出现太宗同意百官上表请封禅,魏徵力谏乃止的情形,尽管如此,封禅泰山仍是许多帝王的必行之举。
唐乾封元年,唐高宗、武则天举行泰山封禅礼。十月就从长安出发,随驾的文武大臣、武士、仪仗队伍长达数百里,直到十二月才到达,可见耗时之久,耗力之大,于是改元“乾封”,到正月行封禅礼。
所谓祈谷,也就是祈求丰收,这关系到一年的收成,无论是民间还是皇帝都无比重视,《礼记·月令》记载:“孟春之月,天子乃以元日祈谷于上帝。”唐代以正月上辛日祈谷。
光是祈谷乐章就有三篇,肃和、雍和、舒和,《祈谷乐章· 雍和》中:“殷荐乘春,太坛临曙。八簋(guǐ)盈和,六瑚登御。 嘉稷匪歆,德馨斯饫。祝嘏(gǔ)无易,灵心有豫。”能体现出祈谷的场景。
那么雩祀,则为祈雨。雨多为洪雨少为旱,在靠天吃饭的唐朝,祈雨就变得尤为重要。唐代及以后的朝代,祈雨体系更加完善。唐代国家行为的祈雨祭祀大多以祭祀山川神为主。在祈雨程序上,相对前代而言,唐代政府有一套相对完整的祈雨仪式。
唐政府针对不同的祈祷对象,又有不同的规定。旱情发生时,政府除了要审理冤狱、赈恤穷困,还要对相关神灵进行祈祷。
祭祀活动中要先祈岳镇、海渎及诸山川,如能出云雨,皆于北郊望而告知。如果祭祀山川的活动没有达到预期降雨效果,要再祈社稷、宗庙,连续七天为一祈祷周期。如若不雨,继续祷告岳渎(五岳和四渎)。
而明堂,则为皇帝宣明政教的地方,朝会,祭祀,庆赏等大典都在此地,这也算是专门的祭祀场所了。
免责声明: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,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。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,感谢每一位的分享。